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5-min.png)
本网讯(通讯员 谭太香)市工商联自挂钩帮扶罗坎镇纸槽村以来,工作队把纸槽当做自己的家,按照“勤走访、听民声,理思路、谋发展,重宣传、鼓干劲,讲时效、保成活,严管理、有突破”的工作思路抓产业建设,万亩荒山出新颜,产业建设成效初显。
勤走访,听民声。纸槽村位于罗坎镇北部,东接泡瓜和落尾村,南接凤翥村,西接彝良县洛旺乡中厂村,北接威信县长安乡瓦石村,国土面积18.78平方公里,辖26个村民组,居住着966户4509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8户1286人,贫困发生率为28.5%,地形地貌呈典型“v”字型,海拔高差1000米左右,两山坡度均在65度以上,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。村委会驻地位于峡谷底部,“出门就爬坡,入户就走路”是纸槽村开展工作的现状。面对高山峡谷,市工商联驻村扶贫工作队从未有过望山愁、看路忧的畏惧心理,而是与村“三委”干部一道用不停的脚步在短时期内走完了这里的山山水水,认真倾听群众呼声,广发征求群众对产业建设的意见和愿望,用手中的笔记本记录下群众的真实意愿和想法。
理思路,谋发展。2016年10月,纸槽扶贫驻村工作队与村“三委”一同深入细致研究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。大家一致认为,只有把产业建起来,让群众腰包鼓起来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。大家在走访中了解到,过去这里竹资源丰富,开办过多家纸厂,因此演绎出纸槽这一村名。如今这里厂无影、竹无踪、纸无迹,唯有万亩坡地、稀疏灌林、一条浅河。为了将万亩坡地“冷资源”变为“热经济”,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“三委”结合历史底蕴和民众意愿,提出了打造万亩峡谷竹海经济林,走“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建设新路子,依托陡坡生态治理和退耕还林项目载体,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,做美纸槽、助农致富。理清了思路,确定了产业建设主攻方向,驻村扶贫工作队分别向镇上、县上领导汇报了这一想法,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,随后就安排相关人员对纸槽村的坡地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设计,为项目的实施争取到了政策上的支持。
重宣传,鼓干劲。为了把想法变成现实,建设好万亩竹产业,抓好陡坡生态治理和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,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的困境、面对在家群众传统思想观念落后的困境,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纸槽村“三委”干部逐组召开户代表群众会议,面对面地和留守老人、留守妇女、少数青年劳力一起集中学习,宣讲扶贫政策,讲产业建设的意义、讲退耕还林和陡坡生态治理的好处、讲种竹子的好处、讲纸槽的未来发展和出路。由于宣传工作深入人心,鼓足了干劲,激发了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与活力,在家的劳动力回归了劳动主流,留守老人、留守妇女、留守儿童纷纷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系,有的出钱请人种植,有的向公司请假从千里之外专程赶回来种植竹子。
讲时效,保成活。竹子属禾木科竹属植物,容易脱水。为了保障成活率,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纸槽村提出了“供面广、限领苗、快栽种”的种植思路,即每车竹苗运到纸槽后,由包片干部和村民组长把关,根据竹苗总数,安排到多个村民组,然后再根据每家的劳动力的结构和数量,及时限量分配到户,让其在一两天内全部种植完毕。在种植中,罗坎镇党委负责人也常到纸槽山头去走一走、到规划种植地块去看一看,指导群众及时种植竹子。由于栽种及时,成活率达80%以上。
严管理,有突破。植树造林“三分钟,七分管”。竹子是牛喜欢吃的草料,许多群众都很担心和担忧这事。为强化管理,突破管理瓶颈,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纸槽村在2016年12月中旬,拟定了《纸槽村村规民约》,将竹子的管理纳入其中,明确了在规划区内放牧的相关处罚规定,并召集全村党员代表、村民代表、村民组长进行了认真学习。经大家民主表决通过后,在全村印发了966份,做到一户一份,让大家依规管理,共同维护这份辛勤的果实。同时,还落实了村干部包片管理制度和护林员包保管理制度。
目前,正值春暖花开之际,部分方竹已长出了春笋,让人看到了纸槽产业建设的新希望。
责编:温清华 审核:陈 鑫